|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1-1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方宜淨 12 years, 10 months ago

公告:

各位同學,網站連結已經做好了,請大家上來寫文。(楊)

 

各位同學: 還有幾位同學未上網登錄成功,請問有使用上的問題嗎?(Edwin 2/27)

 

 


上課筆記:

 

我是吳怡慧,補充一下上次看曼哈頓華阜時候做的簡單整理,但因為年代久遠,所以可能會有所遺漏這樣

 

曼哈頓是美國最大也最老的華阜之一,有中國新移民、美籍中國人還有一些小資本家和企業家之類。

之所以會聚集在曼哈頓是因為:

1. 登岸方便、交通方便

2. 因為大家都住這所以就跟著一起住下來了(聚居、家庭移民、受惠於自己族群的支持)

3. 近政府機關

4. 就業機會多

還有因為曼哈頓的華阜太擁擠,所以會有所謂「衛星式華阜」,鄰近的皇后區和布魯克林區便是。

 

為何會有家庭的移民呢?

→其實在1965之前是禁止華人攜家帶眷的,甚至禁止華人(單身)移民,但在這之後移民政策修改,所以就一坨一坨的移民到米國了

 

禁止華人移民是?

→1882年的排華政策,除了外交官、商人、學生外禁止"入境",簡單說就是排斥華工。

 

華人在美多半從事什麼工作?

→餐飲業、洗衣店、雜貨店等等較需勞力的行業,因為不需要和白人打交道所以不懂英文也沒關係,也不會因此搶了其他人種的生意而被尋仇之類。

但後期則逐漸走向金融業或是IT科技之類產業。


 

我是張芝榕,來說說我看完"芝加哥華阜及其面臨問題析論"後的心得

 

看完了芝加哥華阜這篇,還有聽同學分享的曼哈頓華阜。發現華人在美國各地的發展都差不多,比較早來的移民都是以簡單的技術為生,像是開洗衣店或餐館,營業的對象也是以華人為主。晚來的就是中南半島的難民以及技術移民為主。各地華人面臨到的問題也都大同小異,同的是土生華僑對新進華僑的敵視、華僑社團間的敵視、華阜與美國社會的隔閡有待突破,異的是新舊華阜開發不平衡、華阜工商業規模有待提升。

 


我是楊筠

這些是上次看芝加哥華阜文章大概整理出來的重點:

1. 華人在美國東岸的開始─ 

1860年代受排華浪潮影響,美國西部的華人有部分返回了中國,也有一部分則選擇往美國東部發展。

2. 兩個華阜─

因華人數量迅速增加,原本的華阜空間太小,地價租金貴,因此有了新華阜的形成

3. 人口成長─

1890-1910 快速成長

1914-1945(兩次世界大戰) 成長緩慢  因就業機會少及西岸排華浪潮影響

1970後 成長逐漸增加  因難民移入、移民配額增加、就業機會增加及人口自然成長

4. 面臨的問題─

內部的矛盾: 因宗族、地域所產生的隔閡,新移民與舊移民

兩個華阜發展的不平衡

工商業的經營模式

華阜vs美國社會

 

-----------------------------------------------------------------------------------------------------------------------------

我是沈玉如,

 

 

我看的是華人教育在美國,並針對裡頭的美國教育問題做整理及心得

 

一、單親家庭兒童激增

     美國是自由戀愛國家,因此離婚率很高。

     單親家庭的孩子因為父母離異,而1.產生偏差行為2.父母下班時間與孩子放學時間有落差,孩子沉浸在電視世界裡,被色情、暴力所汙染,沒時間讀書、寫作能力退步,容易的電視結局讓他們不知不覺做什麼事都找容易的答案。覺得做什麼事都有容易的結局。一般人容易離婚也是受此影響。單親家庭孩子往往缺乏家教,行為、心理、注意力集中比和諧家庭的孩子們來的差。

 

二、個人主義與放任

不少父母都只重視自己的自由,不注重孩子的道德觀念、尊敬老師與否、是否尊重長輩。一項美國家長的調查:家長們認為教育最大的問題是規矩。不少移民來到美國,見白人小孩沒規矩,以為這是美國文化,很快就把過去的規矩全都丟了。

 

三、學校無道德課程

美國傳統是學校不教道德科目,教師也不認為道德教育是教師的職責,而是在家庭和教堂。現代宗教意識低微,少男少女們於是為所欲為:吸毒、性刺激,都是他們墮落的原因。

 

四、社會的影響

社會普遍不重視教育、不尊師重道,重視物質主義,社會紊亂直接影響教育效果。

 

五、師資缺乏的問題

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上有錢人受到尊重,教師待遇差、薪資低、工作繁重,大部分家長又把家庭教育推給學校。因此一般人都不願走教育的路。

 

六、可疑的教育研究報告

美國解決教育問題的方法是請人評估。研究者用某些數字來證明某些政治團體願意聽到的,卻不能解決教育的根本問題。

 

七、流行式的教育改進方法

美國各學區的基本經費取決於註冊的學生人數,也會補助需要特殊教育的學童。如果一個學校的學生成績較去年進步,那麼補助就沒有了。

 

以上是它的摘要。老實說我並非研究美國教育的專家,因此對於裡頭的東西並不是全然了解,但還是有些常態性的質疑,特別針對第一、二點。難道單親家庭的孩子真的那麼糟糕嗎?個人主義真的會造成這一連串的問題嗎?是否作者本人太華人中心主義了?

 


我是文玉,我要補充年代久遠的上課筆記 :-D。

 

國內流浪教師與師大外派老師的對比

國內教師職已近飽和,一職難求。 但是外派華語教師需求量卻大缺

外派華語教師待遇有些比國內教師還要好,像是到泰國大學任教。

而且外派名額較少人爭取,相對較易錄取。

不過可能是國人國際觀不足,或是不肯離開台灣而不太想到外地工作。

 

海外華人數量最多的前幾名國家:

1.印尼  2.泰國  3.馬來西亞  4.美國  5.新加坡  6.祕魯

 

老師大概介紹一下各國華人背景:

 

WWI~WWII期間有不少溫州人移居法國

WWII~不少越南人也移居法國

 

英國:

1997年以前,很多香港人移民英國,

因為香港和九龍割讓給英國,新界是英國在中國的租界地,這三個地區的居民有權免費移民英國。

 

在紐西蘭,臺灣人主導華人移民數量。

原因:紐西蘭開放移民時間點適逢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所以不少台灣人移民紐西蘭。

 

俄羅斯因為與中國東北地區相鄰,有穩定成長的移民人口。


 

因為我將這一周的文章貼在第二周哈哈,所以我來分享一下今天去緬甸街的心得!

啊我是方宜淨:)

 

雖然就只有短短的一條街,但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這一條街是一個完整的群體,從一踏進這條街就知道。

為什麼?因為它的招牌(笑)。這一條街上的每一個招牌完全都是同一種裝飾。這讓我覺得非常的有趣。

就算是頂好或是屈臣氏也是同樣的裝飾。讓我頓時有一種外來文化融入本地文化的感覺。(這裡我所謂的本地文化是緬甸華人文化,畢竟是他們的地盤嘛。)也讓我有一種身在異國的感覺,我覺得很不錯。

 

我觀察到那邊的食物真的和馬來西亞的很相似。有印度食物,也有港氏茶樓,各種不同的食物集結在同一區。我想是因為緬甸和馬來西亞都是有很多不同族群在一個國家,所以不同文化衝突融合之下,形成了一種多樣且多元的國家新文化。說到馬來食物,就覺得很想念。那裡的印度煎餅真的超好吃的!不管是沾著蝦醬和優格一起吃的薄脆煎餅,或是內裡包餡(香蕉或是起司)沾著蔬果醬吃的煎餅,都超推薦的!還有,今天因為吃了馬來糕,所以也連帶的想起娘惹糕!娘惹這個名詞是專屬於馬六甲的,那裏絕大部分都是華人。因為在鄭和下西洋時期,從中國移民過去的中國人在那邊定居,並和當地人通婚,後代就是所謂的娘惹人。(因為是憑我的記憶打出來的,所以可能會有錯,反正重點不在這。)在那邊也保有了頗多的華人文化,當地人幾乎都會說華文,招牌也幾乎都是華文,當然食物亦是,那裡的雞飯糰超有名!想起來口水都要流下來。

好像離題太多,總之,馬來西亞的食物很多種,當然也都很好吃:)

 

最後,還在那邊的商店逛了一下,那裏真的有好多以前沒看過的東西,超神奇的。

不過,有些東西我在馬來西亞的超市看過,像是生的蝦餅,炸了之後會變大的那種。

還有芒果軟糖、舊街場咖啡和椰漿。這些東西都讓我覺得熟悉。

不過也有很多香料、咖哩粉和咖哩醬之類的。原來咖哩也有這麼多種啊,像是肉類還有肉類專屬的咖哩粉,我覺得超有趣的!

我覺得每到一個有異國文化的地方,想要了解當地人生活,最好的方法就是去逛當地的超市或是商店之類的。

這一定會讓你很快的融入當地,畢竟,民以食為天,吃食對人來說是很重要的,所以也是體現一個地方文化最好發展之處。

 

這次緬甸街之旅頗有收穫!雖然我看的點或許跟大家都不一樣哈哈!但在台灣就能體會到異國風情,不也是一件很棒的事嗎?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