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1-2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筠 12 years, 11 months ago

我是方宜淨,我看了「宗教認同與族群認同的交互作用」。

文章所談論的主角是泰緬雲南籍穆斯林,裡面有一段說到關於伊斯蘭教對於婚姻的觀念。他們是入世的宗教,所以鼓勵結婚。不過希望夫妻雙方都能信仰同一宗教。像我去馬來西亞的時候,當地人跟我說,如果是外國人要嫁娶馬來人的話,不管原本的信仰是什麼,一定要改信伊斯蘭教。我當時就覺得這個宗教很不通情理,不過畢竟是不同於我們文化的地方,我也不好說什麼。還有我覺得不僅是教規很嚴謹、有些偏激的教徒(大多是男人)也很嚴格。有一次,我去他們的回教堂參觀,進去參觀都要包得緊緊的,所以要罩上他們那邊準備的袍子。可是因為我穿的那一件魔鬼粘不黏,所以衣襟是敞開的。然後被一個男教徒看到,就叫我把衣服拉好,好像我沒穿衣服似的。我想他應該是十分十分嚴謹的一位信徒吧。雖然伊斯蘭教有很多事我都無法了解,甚至無法接受。但其實現在台灣也有這種回教移民存在著,而且台灣也有回教堂。他們在台灣也會遵守他們的教規以及習慣來生活,不管他們是泰緬還是雲南來的,我想他們都有著相同的宗教認同,有著同樣一種歸屬感,儘管他們並不是同一族群的。因為宗教將他們連結在一起了。

 

 

我整理一下我上次報告過的華盛頓華阜。

一、肇始與變遷:

1885 美京第一條華人街出現在西北區賓州大道及第3,4街之間→地處要衝,位置重要。

1890 出現第一個華僑家庭--梅迺池

直到1930 美國政府收購唐人街地段→蓋辦公大樓→唐人街被迫遷出,遷至西北區H街5至7街的地段(今日所稱美京華阜)

宗親會、社團之多是美京華阜的兩大特色。中國餐館多亦是特色之一。直到1950,餐館有百餘間,洗衣館300間,機器洗衣間500間

戰前的華阜住家100戶→戰後有200戶以上

1975以後,因為移民限額配制法的取消加上接受中南半島難民移入→華人增加1000人

二、近貌:

(1)成長:美京華阜人口1900~1910快速成長。1914 WWI~1945 WWII之間,成長速度減緩,因為戰爭期間,限制移民人數入美(其中也有排華浪潮的影響)。1970年代以後,人口增加。1960-3925人→1970-8297人,其中八~九成是從中南半島、寮國、高棉、越南等國家過來的華裔難民→原因:美國1965修改移民法,開放限制,增加台灣和中國的移民配額,每年各20000人;發展以及進步,位置好,就業機會多→吸引新移民進入;1997香港被中國接收→香港華人趁機移民。

(2)行業:洗衣(WWII前是首要經濟支柱)、餐館(1946-82間→1950-100間→戰後急遽增加→1990年代-500間以上)→美國華人兩大經濟之稱。

(3)社團:中華會館,宗親會,公所(同鄉會),商會,工會(職業),政治團體,福利團體,宗教團體(YMCA),婦女團體,中文學校。

三、問題:

老華僑(異鄉孤客)v.s.新華僑,參政不熱心,適應認同問題(犯罪比例高),治安不好,歧視問題,語言問題。

上次我已在課堂上說過我對以上問題的看法,所以我就不再贅述。大家有想法可以一起討論。

 

 


 

 

下面是我整理「新加坡語言政策與語言計畫」的摘要:

馬來西亞語言政策一同化,以馬來文為主要語言。(國語月、國語週)

1965年新加坡獨立,初期:多語並重而以馬來文為尊。

1967年之後,以英語為尊。

今日的語言政策:1.四種官方語並存(馬來、印度、華語、英文) 2.英語作為工作語言  3.教育堅持雙語政策,以英語為共通語言  4.各民族學生均學習其民族語,保留多元文化

→政治影響語言政策的模式

 

對於多語的國家,選擇共通語言會考慮到該語言的功能:1.是否能有效傳播 2.使不同族群基會均等的參與社會

但多語政策只是消極消滅不同語言的衝突,並未能促成國家意識。

→新加坡政府利用英文促進國家、民族和諧,維持經濟進步與繁榮。

 

新加坡的語言標準採用原來的(外來的)規範,不主動涉及文字的改革。

新加坡本文計畫:

  1. 華文:採用簡體字與漢語拼英。華人學生在校要用漢拼名字做登記與作稱呼上的說法。→許多說英語或馬來語的家庭反對
  2.  英文:採用英國廣播電台BBC English為標準英語,但是受到美式文化的大量滲透,新加坡英語有不少混亂的地方,是新加坡英語的隱憂所在。

 

by文玉

 


 

 

 

那我就先就今天本來想講但是沒機會講的"2b戰前星華社會結構"做點小整理好了,以下是就我的理解:

                                                                                                                     作者認為新加坡的華人社會結構是以各個幫會組成的。 在十八、十九世紀,也就是清朝時期,中國南方沿海地帶的人們便冒險來到新加坡。早期海禁尚未解除,因此能夠遠渡重洋來到此地的多半是年輕力壯的男子。而中國人又十分喜愛拉黨結社,因此就從跟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同姓之人開始凝聚,成為一個又一個組織。依照作者的分法,那些幫會組織共可以:1.血緣2.地緣3.業緣做為畫分。早期由於移民社會剛成立,以血緣為主,也就是所謂的宗族組織,後來由於時間長久,人數增加,又因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小宗族遂轉向大宗族甚至是以地緣為主的組織了,例如福建會館就是代表。其中也有以職業做為分法的組織,例如華僑樹膠公所。而這些幫會組織龐雜繁多,能夠凌駕於各幫之上的稱為"超幫",例如戰時有人凝聚各幫力量發起的各種抗日運動就是。到這裡我發現,新加坡的這些幫會最開始的目地十分單純,就是同姓或同鄉的人離鄉背井因而群聚,所以產生了一些宗族組織,這些組織透過一些活動,例如祭祀來凝聚向心力,而他們多半也從事慈善及社會福利,對當地老實說貢獻不小。接著是因地緣、業緣成立的組織,到後來會發現他們受中國政治影響極大也影響了中國的政治。應該說列強(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激起了在遠洋的華僑的愛國心,因此除了捐款亦有革命組織在這裡成立分會,革命行動在海外也是如火如荼的進行。而這些舉動又使得當地的華裔更有一種同仇敵慨的激情,進而大大提升了他們的凝聚力。他們與中國相互影響。

 

以上就是我的理解,但仍然有些小疑問:我認為他的數據有些缺乏,雖然裡頭列了很多幫會組織的名字,但我知道那些要幹嘛?卻沒有該幫會人數究竟多少的資料。我也許可以推斷早期到那裡的人應該是以男人居多,但後來呢?海禁解除後也沒說明男女結構如何啊?(我認為這牽涉到"華人家庭"的問題)。然後我明白最多的就是他們對中華民國的建立十分有貢獻。或者作者能對那些宗族、地緣幫會從事哪些工作多些說明。

 

by 玉如

 


 

我把「澳洲移民政策的變遷與台灣移民」摘要打出來:

澳洲的移民政策分為四階段:

1.1901以前

移民政策有眾多的限制。大多數來澳洲的中國人都是以勞工的身分進入澳洲。因為中國勞工刻苦耐勞,低工資又願意超時工作,被當地白人討厭,因為搶走不少工作。因為是勞工的身分,當時的中國人地位不高。

2.1901~1947同化政策(白澳政策)

澳洲政府希望大量的英國移民,提出「十便士」免費移民政策。在同化政策下,當時移民限制多,如必須通過聽力測驗。而不同種族來的第二代都應該說英語,父母的母語不應在孩子身上出現。

3.1947~1972從同化到融合

因為二次世界大戰,收到日本的侵略,促使澳洲政府想要增加人口,擴大移民來源的範圍。移民限制漸漸廢除,同時修訂新的移民法規。不在那麼強調移民後代變成完完全全的白人。

4.1972~多元文化主義

與英國關係漸遠,澳洲逐漸重視與亞洲的關係,也重視亞洲移民。1972年提出新移民法案,為了要消弭種族歧視,提供移民多元文化教育、第二語言學習。可惜有些政策後來因預算遭刪減而停止。

近來澳洲也因為全國產業轉型為服務、知識背景取向的關係,需要受過高等教育、有大筆資金的移民。而台灣在戒嚴後,經濟迅速起飛,正符合這幾項需求,所以不少台灣人移民澳洲。

作者認為,「多元文化主義」仍是未來澳洲的移民政策大方向。

 

我覺得此篇論文只是簡單的介紹澳洲移民政策轉變,而連帶影響到台灣到澳洲的移民。它並沒有很深入的探討當地華僑的群聚狀況或是工作、經濟狀況,相對於研究美國的移民論文是有待更多學者來深入探討的。

 

by文玉

 

--------------------------------------------------------我是分隔線--------------------------------------------------------------------------------

 

我是張芝榕,來說說我看完"東南亞版的華人認同"的心得:)

 

文章中附有各國海外華人人口數,前幾名都是大家熟悉的印尼、泰國等國家,可是第五名居然是我想都沒想過的秘魯!因為很好奇為何秘魯到底為何有這麼多華人,稍微Google了一下,原來是因為在鴉片戰爭厚,人民不堪戰亂與貧窮,正好祕魯當時缺工,所以在當時中國人大量移民秘魯。但這又引發我另一個疑問,既然在秘魯的華人人口數這麼多,為何我們從小到大只知道馬來西亞、印尼的排華,也知道東南亞各國都有為數不少的華人,卻從來沒聽過祕魯華人的事情?第一個可能是,因為平時我們對南美洲事務不太關心,秘魯在我們的認知裡也不是一個重要的大國,所以才不知道這件事。第二個可能是,秘魯華人認同自己為祕魯人,當地原生的秘魯人也認同秘魯華人為祕魯人,原生秘魯人和秘魯華人之間,並沒有排擠、歧視、衝突的情形發生,大家和樂融融、相安無事,所以才沒有什麼關於秘魯華人的新聞傳出。我覺得第二個原因可能性比較大,因為根據網路上查到的資料,秘魯至今已有兩位華人總理,表示秘魯人在種族上是很寬大的。

 

另一個心得是,我覺得一個海外華人對自己的認同,和他的僑居國家是否認同他,有很大的關係。舉例來說,假設我現在是一個緬甸華人,如果緬甸的原生緬甸人認同我是一個緬甸人,我和原生緬甸人相處的和樂融融,那我就會認同自己為「緬甸人」,對於自己中華血統的認知就比較單薄了些;但是要是原生緬甸生不認同我是一個緬甸人,我就會覺得自己是在緬甸社會中的「異物」,我就會認為我自己是中國人,只是現在我住在緬甸這個國家而已。或許有些人會認為,世界各地的華人都會慶祝中華節慶、吃中華食物,把「做中國人會做的事」當成是「海外華人仍然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但我不認為做中國人會做的事就代表海外華人認同自己為中國人;去唐人街、慶祝中華節慶、吃中華食物只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這是從自己父母或是祖父母甚至更早就留下來的傳統,就像每個家庭都有其可能與眾不同的作法而已,不足以當作是華人認同的證明。

 

 


我是吳怡慧

那我就講一下上課心得吧

因為我看的也是新加坡語言政策那篇

 

其實我對新加坡語言使用的印象就是來自許多的新加坡電影,像是小孩不笨、跑吧孩子、有錢真好之類的新加坡電影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們的洋涇濱式英文,他們雖然使用英文,但是英文已經完完全全轉化成為他們自己語言的一部分了,好比字尾加啦、音調怪異之類的

嚴格說起來新加坡應該算是個多語使用的國家,但還是以英文為官方語言,雖然說多與使用可能是想確保族群的多元性,但這不免會對新加坡的語言政策造成一定的影響

這樣一來,制訂單一語言為官方語言的話,是否會引其其他族群的反感?應該如何決定所謂的共同官方語言?

在這種情況下唯一能選擇的也真的只有英文了,再加上許多商業或是科技語言也都以英語為主,所以越來越多年輕華人完全不認為自己友學華語的必要

之前看小孩不笨的時候,感覺上小朋友都覺得英文才是高尚的語言,TERRY的姐姐甚至堅持不在華文課上說華文,她說華文沒什麼用,為什麼要逼他們學習華文?

可以看出影片中的老師是很認真的想讓學生接受華文,但是卻無法找出一個可以讓大家都接受的理由,我想這多少也跟新加坡的語言政策有點關係

最後好像有點語無倫次

但我想表達的是,若是要讓年輕一輩的孩子主動學華文,不只是老師要作努力,家長也要盡力讓孩子接觸華文,最後也要輔以政府的語言政策,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小孩自己的興趣,這四者缺一不可。

 


我是楊筠,這是上次聽完同學報告後的心得:

聽完同學報告的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語言政策後,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兩國在獨立後發展出來的語言政策。

馬來西亞以馬來語為唯一的國語,而新加坡採用以英語為主要語言,母語為第二語言的雙語政策,兩國均是以國家未來發展為出發點,卻產生了如此不同的語言政策。

新加坡的雙語政策雖強調平等對待四種語言,但他們實施的分流制度還是以英文能力為主,學生就算母語好,但英文不好還是無法進入較優秀的班級就讀。我覺得新加坡在強勢的英語為主流的社會中,在母語未來的發展甚至是傳統文化的保存上都會遇到一些問題,畢竟雙語政策作為一個理想是很好的,但在實際的實行上,是會牽涉到很多方面的問題的。

 

徐文玉 said

at 3:53 pm on Mar 11, 2011
我是文玉,我想要看「2b-澳洲移民政策的變遷與台灣移民」(第一個留言,哈)

 

方宜淨 said

at 10:48 am on Mar 15, 2011
我想看2b華盛頓華阜:)
阿玉王妳也太快!!!!!!!!!!!

 

楊筠 said

at 11:19 pm on Mar 15, 2011
我要看芝加哥華阜喔!!

 

吳怡慧 said

at 9:34 pm on Mar 16, 2011
黑那我就選三繁市華阜惹

 

沈玉如 said

at 10:59 pm on Mar 16, 2011
那我只好選站前星華社會結構了T_T

Comments (5)

徐文玉 said

at 3:53 pm on Mar 11, 2011

我是文玉,我想要看「2b-澳洲移民政策的變遷與台灣移民」(第一個留言,哈)

方宜淨 said

at 10:48 am on Mar 15, 2011

我想看2b華盛頓華阜:)
阿玉王妳也太快!!!!!!!!!!!

楊筠 said

at 11:19 pm on Mar 15, 2011

我要看芝加哥華阜喔!!

吳怡慧 said

at 9:34 pm on Mar 16, 2011

黑那我就選三繁市華阜惹

沈玉如 said

at 10:59 pm on Mar 16, 2011

那我只好選站前星華社會結構了T_T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