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3-1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吳怡慧 12 years, 10 months ago

我是文玉,我看了「僑生教育實施現況」。

 

*僑生在台就讀的學校:

1大學
2僑生先修部
3專科
4中等學校
5職業學校
6國民小學
7海外青年技術訓練班
專門學華文:
各學校的國語中心、僑委會辦的海外青年回國觀摩或研討會、劍潭中心裡的華裔青年語言中心
*現行法規:
規定僑生的定義為何、僑生入小學、中學、高中及大學的年齡及入學資格、政府辦理各種給僑生的華語研習營、
*負責僑生事物的政府單位:
教育部:新生入學輔導、課業輔導
僑委會:協助僑生入學後的生活照顧:打工、住宿等;畢業後職業輔導;僑生資料登記、統計
共同事務:海外招生、測驗考試、保送等等
*當僑生的資格:
"在海外居住八年以上"、領有當地政府給予的雙程簽證、「體格強壯、品格優良」
凡探親、留學、旅遊出國者,不得以申請僑生身分回國唸書
僑生可以申請台灣研究所、大學、高中、國中、小學。
高中、國中有專門為僑生開設的學校;申請就讀小學的人數不多。
申請大專院校條件:同台灣高中學歷證明、讀過中文學校或校內開設中文課、通過母國升大學考試標準。據有國語聽講級筆記者得以申請保送台灣大學,但名額有限。
無法如期申請者則先至僑大作預讀。
輔導僑生的目標:薰陶中華文化、適應台灣、參與各類正向活動
現況:各地鄉友會、校友會、(清寒)獎學金、工讀機會都給予僑生們不少的幫助。
我的想法:我覺得政府對於海外僑民有意識,並立法和事實給予協助滿不錯的。像是設立僑生專門的獎學金,鼓勵各地僑生來台唸書。 不過有時候還是不免發現大家會認為他們是外地人,因而用不對等的方式待遇他們。
在師大大學部的僑生也常常自己聚在一起,部之是我們不想主動親近他們還是他們喜歡聚在一起??是因為思想差異或是溝通方便嗎??
馬來西亞、新加坡國內的華文教育比較向中國(日常用語、書寫體等方面),但也保留自己發展出的"華語"(音調、說法)

我是方宜淨,我看的是僑生教育的檢討與改進
以下是我的一些摘要和小小心得:
一、政策方面
作者認為,在政策上應放寬限制,多收僑生。即使他們的學習狀況不甚好,但他們對祖國的文化和國情,也會自然而然增加。
除了普通大學和中學外,也應向專科學校和職業學校拓展,僑生回到僑居地後,就業也較容易。
除了公立學校外,也可向私立學校延伸。雖然私立學校的收費較高,但大部分僑生家長並不在意,只要教導得當,環境舒適,就會願意將小孩送到私立學校。
除了台北學校外,也可向中南部擴展。大多數學生選擇台北學校,是因為交通方便。但其實,若各學校的條件差不多,其實中南部的讀書環境是不輸台北的。
除了學校教育,擴展技術訓練也是必須的。還有讓僑生參加一些青年活動、講習會等等,也可收到一些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招生方式方面
因為僑居地的環境不同,僑校的水準亦不一,選取僑生辦法應採取現狀:保送、測驗或考試方式來進行選拔。
各地區的測驗或考試,應視各地情形做適當調整,考題不一定要一致。
各類學校的招生簡章和有關資料應普遍發送各地僑校,並透過華文報紙報導,讓華僑青年能詳細了解,然後選擇合適的學校。
三、輔導方面
鼓勵僑生回國升學的目的之一,是要他們知道他們亦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對自己國家要有民族情感。所以需加強民族精神教育和愛國教育的實施。
對僑生品德教育的輔導,應先了解僑居地的風俗習慣和僑生心理。從勸說、鼓勵方面下手,若真的沒有改善,再以懲戒方式進行。
對僑生的生活輔導,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
四、課業分面
舉行測驗,將程度不同的學生分班。施以不同的教材教學。
心得:
這篇是民國80年寫的文章,真的是很久以前。雖然裡面說的有些東西已不敷使用,像是實施愛國教育,宣揚反共思想,我覺得這些應該不需要吧。但有些事情還是可以用來作借鏡的。畢竟這是很久以前的文章,如果這麼久以前就提出來的一些需改進的方向,而我們到現在還是做得不夠完善的話,這就是我們需要檢討與改進的部分。像老師之前上課說到,政府對菲律賓華僑的政策做的並不好,那這一點就是我們可以再努力的方向。
然後就我對僑大觀察到的部分,我覺得有些學生的程度真的不是很好,可能才剛來台灣半年,就要念我們在高中才會念到的東西,雖說是銜接,但這樣的銜接他們真的吸收的了嗎?所以有些僑生一念再念的情形亦是常事(也有可能是他們不認真啦)。
-----------------------------------------------我是分隔線------------------------------------------------------
我是芝榕,我讀的是"我國僑生教育回顧",來分享一下摘要跟心得

這本書雖然是民國80年出版的,距今20年,可是也不是國共對抗的年代,但書中行文與用字遣詞卻好像是六七十年前國共內戰的情況下,強力貶低中共,極力袒護國民政府;所以書中敘述的內容會有些偏激,不過同學應該都有能力可以釐清:)

 

˙中央政府遷台前:

國父革命接受了華僑許多幫助,所以重視華僑教育。民國三年,教育部訂定了「僑民子弟回國就學章程」,為首次訂定與僑教相關的政策。僑生教育的第一步,是政府通令北京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廈門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等學校招收僑生,或者是開設僑生專班,接著還陸續成立了僑民中學及僑民師範學校。民國30年冬天,太平洋戰爭爆發,東南亞許多僑校停辦,政府撥專款通令各大學設僑生保送名額,放寬錄取標準。

 

˙民國40~43

放寬僑生入境限制、訂定僑教辦法、建僑生宿舍、設獎助學金(1.補助僑生回僑居地辦理簽證旅費。2.清寒獎學金。3.醫藥補助費。),這個時期的政策與建設為未來的僑生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礎。

 

˙民國44~49

因為這個時期有美援經費,所以僑生教育得以有較大幅度的擴充和發展,是截至目前為止僑教最蓬勃的一個時期,民國44年時在台僑生有2662人,到了民國49年已增至8218人。

1.撥款給招收僑生的學校,加建教室、宿舍,添購設備,以增可招收名額

2.創設華僑中學和僑大

3.擴大獎助學金的範圍和名額

4.加強在校僑生的輔導工作

5.大量編印僑生教育書刊寄發海外各地區

6.擴大舉辦各種育樂活動及講習會

 

˙民國50~67

這個時期美援經費逐漸減少到完全停止,這個時期的僑教建設很快地就緩和了下來,來台的僑生人數也快速減少,少到一個限度之後,又開始增加。

1.民國50年後,學校建築之補助停止。

2.民國51年後,停止添置設備的補助。

3.獎助學金減少。

雖然美援經費減少,這個時期還是有些重大的僑教政策。

1.僑生入學方式:保送與考試並用,考試為主,保送為輔。

2.擴大僑教範圍:僑生不只能就讀於華僑中學跟大學,也能就讀專科學校,或是進入大學的語文中心修習中文。

3.原本只有國立學校招收僑生,現私立學校也能收

4.擴展對在學僑生的輔導(ex:若僑生學業表現不佳,可以減修學分,延長修業年限)

5.僑生保險

6.加強畢業僑生的聯繫輔導

 

˙民國68年後

民國65年毛澤東逝世,民國67年中共僑教政策開始轉變:

1.恢復及擴充各級僑校

2.擴大招生範圍

3.放寬對僑生的限制

4.教育內容稍有改變

而台灣則是在民國68年後,針對僑教政策、實施方式、僑生教學、僑生輔導,訂立了「當前僑生教育改進措施」。

 

˙僑生教育之成果

畢業僑生的成就:

統計各學院的僑生人數、畢業後的動向。

1.培植僑社幹部,增加僑社反共愛國力量。

2.影響各地華僑對祖國的向心。

3.協助僑居地建設,改變當地人對華人的關係。

4.有助於僑營事業的改進與發展。

5.充實海外僑教師資。

6.增進祖國和僑居地的經濟關係。

7.懷念祖國、回報祖國的感人事例

在校僑生成績之進步:僑生進入大學就讀後,一年級時的成績普遍偏低,但隨著年級越高成績也會漸漸變成一般水平,顯示一開始只是不能適應,適應後就能和台灣人表現得一樣。

僑生品德、氣質的變化:常有人會抱怨僑生的品德不佳,其實也不是因為他們特別壞,那是因為他們的僑生身分,讓他們容易被注意。以下舉出幾個僑生常被人家挑出來的問題。

1.不守禮節、生活散漫、儀容不整:大多是受到僑居地生活的影響,在台灣生活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改變了。

2.不知節約:因為出門在外念書,父母通常都會給優渥的資源

3.考試舞弊:因為害怕成績不及格,經過輔導之後有改善。

4.鬥毆:經輔導後情形減少。

以上四點經過管理、輔導和協助後都可改善。

我是楊筠,

我明天有事不會去上課,要請一天假

不過這裡還是打一下我看"華僑研究碩士論文─論1949年以後國民黨政權的僑務政策"整理出的東西,

這是因為這篇論文很長,我沒有全部看完,所以寫的東西應該也是比較片段的

1.僑務政策的施行與清末以來的海外民族主義息息相關,中國僑務政策發展必須放在近代中國建國運動與海外民族主義的歷史脈絡下討論
2.僑務組織的發展可分為三類:
一、國家正式的官僚機構,以僑務委員會為核心
二、黨務系統下的海外工作,多轉為地下組織
三、橋務工作的外圍團體,如:中國僑政協會,其主要功能為研究與論述
3. 戰後僑務工作的基本形式為歡迎僑胞回國,僑務政策為影響國民黨政權的重要指標,國民黨試圖將台灣打造成為海外華人真正的祖國,為保衛中華文化的最後堡壘
4. 中共在面對華人問題時,是以"先外交,後僑務"為主要原則,並試圖透過華人國籍問題的解決,取得外交關係的突破
5. 台灣在特定的華人問題的態度較中共強硬,國民黨以"黨務為核心,僑務為外交後盾"為原則,以保障其政權的延續

-----------------------------------------------------------------------------------------------------------------------------------------------------------

 

我是沈玉如。

想說一說看完僑生教育實施現況的心得。

就我自己看見得僑生教育狀況而言,我認為需要改善的地方太多太多,最主要的是教材。

因為自己本身有過輔導僑生課業的經驗,看過他們的課本後,發現那根本就不適合一個"母語非中文"的人學習使用。

先不說裡頭一些資訊過於老舊,就它的敘述方式而言,那有些艱深的用字遣詞,僑生一定無法負荷。在看不太懂課文的狀況下,要怎麼有效地吸收?

那時我問過我自己的僑生學生,她說他們都是死背,把要考的東西都死背下來,然後考試。但是這樣他們根本學不到,原本測試知識的考試成為記憶能力的檢測,我相信這一定不是一開始的決策者當初設想的。考完試就要依分數分發,這時候就會發現,原本中文程度好的人才能在大學繼續念下去,不然就是原形畢露,無法適應大學非死背的考試方式、上課聽不懂,考試也考不好,下一步只好回家。

 

而這樣的問題,這些年來卻依然存在。是沒人發現呢,還是大家都視若無睹?若是前著,那我想問為什麼?連我這個在混吃等死的死大學生,只不過接觸過一個瞧生便發現了,那其他教了幾年書或辦了幾年公的人怎麼沒看見?若是後者,我也想知道原因為何。他們不也是中國人嗎?這只能說明這個政府思想不夠成熟、心胸不夠開闊。

 

希望有一天,這個問題能夠獲得解決,雖然我也不知道是哪天。


我是吳怡慧

沒看論文,所以就我看見的僑生教育現況發表一下心得。

 

之前為了那批香港高中生製作批批踢的時候,便大概搜尋了一下僑生回台念書的方法。

我覺得實在太太太太太複雜了,而且還因地區而異,所以不多提。

我知道好像可以透過海外聯招,或是用自己學校的成績來台灣申請大學這樣。

我也輔導過僑生,一個是印度人,一個是印尼人。

如同樓上所說,他們的課本完全不是一個非母語使用者可以使用的課本。

或許你會說他們是僑生阿,嚴格算起來應該也是母語吧。

但我覺得還是太難,好比《詩經》、《桃花源記》這些都是台灣高中生才會讀到的東西阿,甚至可能讀起來也有些困難。

但是現在居然要這些名義上是華僑,但實際上可能只會「說」中文的僑生們閱讀如此艱深的篇章。

我覺得難點在於,他們沒有和這些文章程度相應的歷史知識。

很多時候我們都說文史一家親,這是因為文學作品的創作不免俗會跟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所已有相關背景知識可以協助我們了解篇章。

但這些僑生們完完全全對中國歷史沒有概念,甚至可能不知道論語是什麼,在這種情況下,應是要逼他們讀這些先秦古文,更是難上加難。

除了教材是一個問題,我覺得僑生先修班的制度也有很大的問題。

據我所知他們是以每一次大考的分數來決定志願序,考最好的可以分發到好的學校或是自己喜歡的學校,但這樣卻造就一種惡性循環。

如上所提,因為中文不好而老是墊底的那些學生,將永遠無法獲得到理想大學就讀的機會,所以只好留下來一直念書,到能考上為止。

但是文學素養這種事情並非一蹴可及,所以又再次墮入惡性循環當中。

我的印度學生告訴我,他一點都不想念僑大,但卻硬被丟到僑大來,所以他決定只要念一學期就要直接申請台灣的大學,不要在就讀僑大了。

但我想這可能也是以華僑身分來台灣就讀而必須付出的代價之一吧。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