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3-2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方宜淨 12 years, 10 months ago

 

 

 

 

我是文玉。

 

國家霸權與教育  片段摘要

香港的華文教育

 
在19世紀受英國統治,華化政策,也很強調學校教授中文,因為必須要與中國人做貿易。
也要避免重蹈在印度的覆轍。(在印度因為過於強調英文教育,結果收英文教育的高知識份子強烈反抗)
設立中英文學校,小三才開始學英文。
即使1951年香港大學把入學考試項目裡將中文移除,受影響的人也不多(當時讀香港大學的人數少),政府也沒有因此開始"去華"。
在香港的中英華學校與一般的華校學生有極高的相似性,政府不必為整合兩群人而煩惱。
因為在學校裡推行華文教育、華人活動,英國殖民政府在香港也免除了遭受政府歧視華人文化的批評。香港社會因而相對安定許多。
 
我的想法:
1.台灣也能做到像香港一樣培育更多雙語人才嗎?
 
也許是有了殖民印度的經驗,讓英國人在香港行事較為尊重華人及其文化吧。
如果是香港先被占領,結果很可能會不一樣。
老師上課說過,政府的教育政策真的對一個地方的影響很大。
台灣一直很重視英文教育,很多家長讓小孩子幼稚園就開始學英文。
如果台灣政府也像香港一樣設立許多中英文學校,也能夠培養很多雙語人才嗎?
香港人整體的英文似乎不錯,是因為以前是英國殖民政府,在職場上都要用英文的關係嗎?
可是我遇過的香港僑生並不是每個都英文很好,許多人也是中文粵語程度高於英文阿。
不知道是否因為讀的是中文學校,所以考不上香港的大學才來台灣讀僑大,接著大學。
 
 
2.聯想到現在台灣的母語教育
不過,台灣沒有中、英文的族群分裂,這倒是不錯的事。
近幾年政府在慢慢推行母語,像是閩南語、客語、原住民母語等等,使這些語言在各地都有不錯的發展,像是文化活動、電視台等等。這也是政策下的結果。
我覺得這是不錯的,我們要尊重各種文化,保持社會的多元性。
只希望政客或是有些政治狂熱者不要一直那麼強調台語與國語的使用率,說什麼用台語才是愛台灣的話,讓我們有個穩定的社會吧。

-------------------------------------------------------------------------------------------------------------------------------------------------

我是沈玉如,要看"從漢字文化看語言文字",這篇論文的心得我上課時已經口頭分想過了,下面想談點其他的,以下是我的心得:

 

此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前幾天在黃春明演講時舉牌抗議的人,記得他的牌子上頭寫著「台灣作家不用台灣語文,卻用中國語創作,可恥」。看完老師播放的影片,我又去找了些相關報導來看。只覺對蔣為文的行動愈發不以為然。

先不論黃春明用什麼文字書寫,「台灣語文」是什麼?就蔣的定義,台灣語文好像是專指閩南語似的。但,事實上台灣語文就只有閩南語嗎?那其他的客家語、原住民語又算什麼?他們難道不是台語?不是住在這個島上的人使用的語言?又,若蔣認為黃春明先生的行為是可恥的,那麼他說中文、寫簡體字,是不是也一樣可恥?再者,黃春明是誰?他在台灣文學上的貢獻有目共睹,他對台灣本土的描寫讓多少讀者感動、影響了多少人?在這部分,似乎不見蔣為文的名字。

 

語言固然對國家認同有著很重要的影響(見蔣之論文),但我想今天看這件事情必須回到語言的最初功能───溝通。我們之所以可以毫無所懼、悠然自得的在所有華人地區與人交談,那是因為我們有著共同語言。就好像今天蔣為文能用一個大字報就跟黃春明吵架一樣,因為雙方都看得懂。既然文字是拿來溝通的工具,那麼裡當以普遍性及實用性去談。老師說民國八年的時候,就決定中華民國的官方語言為北京話,且大家也這麼使用了,那麼,在台灣繼續使用它,當然有其合理性。就實用層面來說,中文字華人都會寫,方塊字才是我們共通的文字,儘管廣東人說廣東話,他們還是寫中文字啊!用羅馬拼音來寫作,卻放棄大家都會使用的文字,光是用想的就覺得是捨近求遠。

最後,是該用閩南語或中文來寫作這個問題,早在民國初年就進行過討論了,這時候再舊事重提,是不是太無聊?

------------------------------------------------------------------------------------------------------------------------------------------------------------------------


我是楊筠
這是"語言教育政策促進族群融合之可能性探討"的重點整理:

1. 在雙語及多語社會中,主流語言會逐漸取代支流語言,而語言教育更會加速這個過程
2. 台灣唯一多語社會,有50種方言,主要有四個族群:原住民、客家人、河洛人、外省人
3. 台灣語言政策歷史發展:
日本殖民時期:台灣人必須學習日語,雙語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
光復後:中國國民黨採取單語政策,使用台灣母語被認為會威脅到國家的主體及團結
二二八事件對日後臺灣政治及語言生態有深遠影響
1970年代當臺灣面臨外交困境及國家動蕩時,國民黨政府體認到國家團結的重要,因此,實施了更為嚴格的單語政策
本土語言開始消失(原住民語言)
解嚴後:
改變國語一語獨大的情形
本土化運動的推行
母語教育被實施
21世紀早期:
母語復興
本土化與全球化的爭議
4.台灣目前所需的語言教育政策
建立連貫的、不受政治影響的教育體制
全面的多元文化與教育─可增加不同族群間的相互了解並減少敵意
改善母語教育的品質─師資、教材

 


 

我是方宜淨,我想對沈玉如的心得做點回應。

其實在之前就對這個事件略有耳聞,但也沒有去細想它所延伸出的問題。

我同意沈玉如的說法,雖然蔣想要維護台語文學的心是好的,但他的做法卻無法讓人認同。

先說台語在台灣並不是最強勢的語言,且它也不是唯一能代表台灣的語言,只能算之一。

再者,它是口述語言,沒有文字,現在所謂的台語文學,說穿了還不是借用讀音相似的中文字。

難道真要捨棄沿用已久的中文字改用羅馬拼音嗎?那可真是本末倒置了!

所以,對於不好的建議我們需要去理它嗎?我想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我是分隔線------------------------------------------------------

 

我是張芝榕,來分享一下我讀完語言教育政策促進族群融合之後的心得:)

 

研究者在文中分享了多個國家的語言政策與族群融合的關聯與情況,以及語言跟身分、文化認同的例子,還提到了台灣的情形,但作者唯獨沒有提到新加坡。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第一個想到的國家就是新加坡,記得在之前看到的文章中提到,新加坡的官方語言為英文,而各族群的人可以選擇自己的母語做為第二語言來學習,把英語當做官方語言的好處之一就是,英語不是華人、馬來人及印度人的母語,所以使用英語不會偏袒到任何一個族群,就能夠避免像文中提到的,只會講法語的比利時小姐,遭到比利時荷語區居民的抗議(因為比利時訂了三種語言為官方語,只要會講其中一種就可以)。而依我們看到新加坡的情形,把英語制訂為官方語言,也不會造成自我族群認同的問題,他們並不會因為官方語言是英語、平常講英語,就認為自己是英國人,他們只是住在新加坡而以;重點是他們認同新加坡這個地方,在同一個國家的其他族群也不會壓迫、歧視他們,所以他們會覺得自己是新加坡人,或者是新加坡華人,或者是華人。所以我的想法是,或許以語言政策促進族群融合最好的方法是,像新加坡一樣,把非主要族群的語言當做第一官方語言,並且只有一個官方語言;不過新加坡會有這種情形的出現,也是因為歷史因素,台灣如果沒事就把英文或是日文訂為唯一的官方語言的話也太瘋狂了,而且絕對會遭到有很深的民族主義的民眾強力抗議。文章結論的地方寫到了,台灣母語教育需要合格的教師、適當的教材及完善的配套措施,我覺得非常認同,因為我國小的時候也在學校上過鄉土教材,教的是台語,可是班上除了閩南人之外,還有客家人,而且教材裡面的內容對我們來說實在是太簡單了(因為是鄉下小學,幾乎所有小孩子的台語都很溜),老師看起來好像也不知道怎麼教,久而久之這個課就消失了,或是被拿去教其他的科目;我覺得鄉土教材的立意良好,可是真的需要合格的教師、適當的教材及完善的配套措施。

 


我是吳怡慧,就大家所發表的討論來發表我的看法。

看了大家的討論串發現好像比較偏母語方面的討論。

 

關於黃春明這件事我也覺得蔣為文相當莫名其妙而且不可理喻。

什麼叫做用台語寫作?

試問這些所謂的台語字不都是這近幾年才漸漸發展出來的,而且老實說相當難看懂。

我曾經在一所小學中看見用台語字寫的俚語,但我卻一句話也無法讀出來。我不禁感到懷疑,這些文字小朋友們會理解嗎?

他們光是識讀中文字也許就有一定的困難度了吧,更何況是這些長的像中文又不是中文的台語字。

我並沒有要批評台語的意思,我只是覺得沒必要這麼樣的形式化。

文化是一種內涵的東西,而文字只是我們溝通的工具罷了。

如果拘泥於這這種表面的東西,為了在地化而刻意的創造出這種文字,我覺得有點意識形態。

記得以前鄉土教材課本常會出現一些我這個國文小天才(?)都不知道該如何念的字,我不是否定台語字,只是懷疑其存在的目的及必要性。

唐朝時候文人們也不是說北京話,甚至比較接近我們現在所謂的台語,但他們還是用著方方正正中文字,寫出一首手流傳千古的好詩不是?

我實在不認為有必要為此更改了我們已經用慣的文字。

再回到蔣為文,我想他在指責別人之前有必要先審視自己,就像玉如說的,黃春明畢竟在台灣鄉土文學鐘是重量級作家,他在怎麼樣的立場之下可以批評黃春明文不用台語寫作?

我認為如果他可以用台語寫成一篇論吳再來討論也不遲。

以上是我的心得,有點語無倫次,希望大家看的懂

 


 

喔我是方宜淨,我想要針對這周的主題作一些分享。

其實也就是我個人的一些小小想法~

 

大家的闡述我覺得都很好,但想法都很類似,就是覺得所謂的台語文學並不一定要用所謂的台語文字寫作才算是真正的台語文學。隨著時代變遷,語言政策也一直不斷的在變換,所謂的的正統很難再去辨認。誰又能說誰是正統?畢竟,台灣也是融合了不同族群的一個島嶼,雖然只是一個小小地方,卻也有好幾種不同語言。但如果每一種語言都是正統的話,那我想,所謂的正統性也消失了吧?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台灣語言,現在任誰來說都一定是不準確的。但,很清楚的一點是:現在我們的國語是中文、是華語、是普通話,whatever,就是我現在正在使用的語言。何必又來爭吵什麼是正統呢?承認了一種,要把其它種語言至於何地?我想,我們現在這樣並存的關係已經很美好了吧?畢竟,生活上的語言是用來溝通的,想怎樣說就怎樣說,能聽懂就好。而關於文學上的語言,我想就更不關其他人的事了,畢竟,那是他人的創作自由,想用什麼文字寫都可以,只要不觸法就好,其他人又何必置喙。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